close
國軍2011新式數位迷彩發表
蘋果日報:
國防部今發表新的「數位迷彩」野戰服,服裝的圖案經過全台實地取景,
再運用電腦影像模擬,產生較佳的偽裝隱蔽4款圖案。
國防部表示,數位迷彩服材質考量透氣度與散熱性,也區分男女款式,女兵服裝特別考慮胸線剪裁。
國防部表示,因年度預算有限,將依先外島後本島順序換裝。
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1/art_id/39058/IssueID/20110614/page/2
然後國防部發言人的FB有發起一個意見調查,
因為我不是實戰下去穿的士兵,所以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
而保命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以配合士兵喜好為取向的,
所以吾等這類對各國軍事小有涉獵的「半瓶水」們並不會等閒視之。
玉山電報較客觀的報導
說明了國軍對於裝備發展與設計其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舉凡日夜間作戰所需要的階級、敵我識別等,在國軍2011發表這件上面雖是看到了,但卻又不夠方便、欠缺完善,
且看不見相對應的防護裝具隨行問世。僅出現一組傳統的S腰帶、H帶、與依賴H帶提供支載點的揹負包具。
即使是USMC,使用叢林迷彩,也還是需要完整的戰鬥裝具來提供作戰所需。
不知道我們不提供相應的設備是因為該迷彩尚在「測試階段」還是「沒有開發製造的打算」。
101空降師在戰區優先急配的MultiCam使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相應的排汗、抗焰、保護頸、膝、肘部等設計,
幾乎都是早在ACU問世的當時就已經將頸、膝、肘部保護的基礎給打下了,而後隨著作戰地區環境溫差的需求,
逐漸開發出ACS與Crye Precision等公司生產的Combat Shirt一同問世,而這點隨著電影 《Transformer》整個是席捲歐美的軍事相關領域,
一種備受爭議的新概念在數年前就已經誕生,其餘的一般尼龍混紡織品戰鬥服裝也開始進化其剪裁,
擔心尼龍等石化纖維料比例過多,在戰地載具當中遇襲可能產生的火燒創害,甚至在素材選擇上有所變更。
讓這伊阿戰爭數年下來達到一個軍事產業研發科技呈現大進化的階段。
如果這近10年的時間國軍有派人前往取經師法優良設計的參考,
應該都不難發現這些優質廠商因應未來戰爭的「用心之處」。
而光是Combat Shirt 問世之後,數個國家比如英軍也以MultiCam為基礎色,
修改其排列圖案成為新的英軍迷彩做使用(MTP),如下圖。
紐西蘭SAS在喀布爾使用Multicam (如下圖所示)
近日連澳洲國防軍購也都打算跟上英軍的後塵,向Cyre社提出請購設計需求,提供更新的迷彩被服來換裝中...。
(相關連結) - KIT UP
所以在回頭看看我們自己2011年發表的新式數位迷彩,不但這研發精進的路有一大段要走,而且因「預算有限」(你們自己講的)
根本不容許恣意開發未經參考國外範例的產品才是,就如吾等先前所說的,不是穿的人,不但無法表示「喜歡與否」,
而且保命的東西,穿上的士兵也「更不會去優先考慮喜不喜歡」,提供戰場利於戰鬥的裝備,不是挑五分埔或百貨專櫃的衣服。
要你們去借鏡歐美的經驗,是血汗堆出來的,是告訴你「那種設計是行不通的,千萬不要繼續」,
絕對不是盲目的要你荒唐的弄出時尚設計。
補充:換用CP COMBAT SHIRT / PANT的空軍單位,這還是比較早先的照片
從內植護膝、肘的方式來看,已大幅減少相關肢體防護配件的使用,而且KNEE PAD的高低差調整也是可調的,
更可以拆卸。而這樣的商品有多熱門?自從變形金剛第一集問世之後,連仿冒品都有了,您說呢?
連續幾張你都可以發現,日夜間識別的不同,有IR 識別國旗章、一般全彩國旗章、職務識別章、無線電呼號章等,
應戰鬥與訓練所需,什麼樣高度的作訓需要,就會沿生什麼樣的設計,魔鬼氈直接給你縫手臂上,不單是給你分辨國籍、單位,
更是夜間識別的重要載台。連頭盔上都有安置SF HELMET LIGHT FOR IFF.
一個PJ不光是要救人,他也得自保,他們知道迷彩僅是利於戰鬥,而不是防彈用的,
所以他們要穿一件抗彈防護背心,需要攜帶彈藥以及武器,附加的背包與擔架都是攜行的基本任務所需,
他們知道他們不是只背個背包登山越嶺去救人,也要打仗,而戰力是否提升,
看的是平常的訓練紮實度,不是換個迷彩就可以開無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