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真的很無聊。
(以下文章內容節錄取自TNVC介紹 http://tnvc.com/shop/l-3-gpnvg-18/。)
L3戰士系統
這個L3的夜視鏡部門在地面全景式夜視鏡上做出最大的研發創新,
GPNVG-18的目的是提供特種部隊人員在夜視視線下更多的環境資訊,
使其能夠快速地運作OODA的循環(觀察、定向、決策、行動)。
GPNVG-18最突出的特色是四根獨立的影像增強管與成全景方向排列的四組獨立物鏡。
中央的兩組物鏡指向前方就像傳統的雙管夜視鏡,給予操作者更深入的感知,
而另外兩組物鏡呈由中心向外展開藉以增加外圍兩側的視角,左邊兩組物鏡與右邊兩組各自呈獨立組件,
操作者藉由中間的兩根朝前的傳統物鏡可看見稍微重疊的視角,另外左右兩外側的物鏡管則增加了前所未有的97°視角。
這是特種部隊社群中一個壓倒性的遊戲規則變化,左邊兩組與右邊兩組物鏡各自被安置在一組機構,
然後透過很像ANVIS裝置的連橋作橋接,固定這左右兩組的四管總成。提供操作者透過連橋上的機構作瞳距的調整,
也可輕鬆的移除如獨立手持的操作,連橋的特徵有個前後的脊輪調整系統,
可以對應兩款不同廠製的頭盔座,有ANVIS系統(球鎖銷)與BNVS(Dovetail)。
GPNVG-18的驅動是藉由一個電池盒組提供所需電力,透過標準的ANVIS規格輸電線與之接續,
電池盒配備了4顆3V的CR123A電池約可提供30小時的操作時間,(詳見TNVC官網示範);
同時也可透過Wilcox設計給特殊軍事單位用的全景式前供電鏡架提供短時間的操作(請參考Wilcox L4G01 Anvis Mount),
原來的電池組其另一個功能便是配重,考量到GPNVG-18本身近27盎司的重量。
使用GPNVG-18是非常獨特的體驗,對於傳統雙眼/筒夜視鏡狹窄視覺來說,
與夜視功能呈現97°的視角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在外角視覺上沒有喪失其敏銳度,所以當傳統的雙眼圖像疊合時,
在最寬的區域看起來有點捲曲,因左右兩區外筒物鏡各自提供廣域視角的資訊傳導至人眼,
會有比平常雙筒視覺重疊更多的輕微圖像重疊,但它很輕微、不影響,
等於你看到的是三幅圖像的腦內重疊過渡期,等到你大腦融合了兩個中心物鏡的視覺 (就像傳統雙筒鏡的習慣方式),
約五分鐘後你的大腦便習慣、且不會因疊影而產生視覺困擾。
GPNVG-18是單純跳脫框架的思維代表,雖然他們沒有使用任何更新的突破性融合技術或是衛星科技,
最簡單的目的就是,讓操作者能夠在夜裡看的更多。
總之,夜視鏡就是讓你在晚上擁有的一種視覺,能看到得越多,對你越有利。
這個道理就像GPNVG-18的雙眼交疊視覺原理一樣再簡單不過!
* 很多外界的資訊都說視角是120°,這邊要做個解說。
請參考專利文Fig 1.圖內資料,
會發現120°的說法其實是來自於單組物鏡雙鏡頭的夾角幅60°相加後的總合(60°+60°=120°),
但因為GPNVG18的技術乃研襲傳統的圖像視覺重合與外圍增加後的圖像融合,
自然就沒有辦法真的如外觀所示的120°完全角度視覺重現,故只有圖像重疊 / 融合後的97°視域,
研判當初很多資料的120°可能為外觀描述的噱頭或誤植居多。 *
沒想到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將物鏡組分成兩部分,企圖將人眼雙眼視覺重合調適的能耐ㄍㄧㄥ出極限,
接受並習慣其廣域視覺的功能,也難怪只能到97°而非鏡頭展幅的120°,
再寬我相信可以,但是人眼能否適應 / 通用則是個大問題,除非你是為貓頭鷹設計夜視鏡。(咦)
祝各位端午節快熱